logo

质量工具应用需要进行适当的裁剪


观点 > 供应链与质量管理 > 论点 > 质量工具应用需要进行适当的裁剪


质量工具应用需要进行适当的裁剪
Kevin  Director, China

现行的质量工具应用常常是将企业流程硬塞到工具中去,质量管理人员的思维往往变得僵化,只知依标准行事,缺乏创新精神。


质量工具只是工具,不是一切,更不是完成项目交付的一堆废物文件。工具要用,更好合理的用,当工具已经成为一种负担,成为一种限制项目活动的框框的时候,它就不再是工具了,它变成了问题。质量管理一条很基本的原则就是持续改善,因此当这种问题出现时,不要死抱着标准作业的观念不变,改变它,裁剪它,让它为项目服务,而非项目为它服务。
灵活的使用质量工具,从外界吸收新的养分,才能更好的让这些工具发挥出威力。
举个例子:Control Plan. 现在大多数能够看到的Control Plan 都是质量人员拍脑子想出来的,上面的信息对生产线来说往往不是已经早就形成规范作业了,就是根本挨不上边(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)。而且还会占去质量工作者大量的时间。像这种涉及生产流程的工具,是以产品设计者和制程设计者为主导,质量工作者辅助,现场人员参与并提供实际资料来合作完成的,这样跨部门的活动耗费资源不会少,对于全新产品开发或者全新生产流程开发有着重要作用,但是对于一个大规模生产,或者基本作业流程大同小异的企业来说,做Control Plan大部分是在浪费时间,只要IE做好生产线规划就好了,质量控制自然就在其中完成并不断完善(IE本身也含有持续改进的观点)。
另外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QFD,制造企业使用QFD往往照搬汽车工业的4个质量屋模式,但是很不幸,目前国内大多数制造都还是停留在代加工和设计+贴牌的层面,这样的环境决定了质量屋的运用有很大一部分无法得到更新的信息,包括客户需求,市场信息等。
里面能写的东西很多都是已经很清楚的底层要求,没有分析展开的必要。
因此,质量屋经典是经典了,好不好用还真的得在琢磨琢磨。


此作者的更多信息  |   此领域的更多观点





关于12manage | 广告服务 | 链接到我们/引用我们 | 隐私 | 建议 | 服务条款
© 2023 12manage - The Executive Fast Track V16.3 - 最后更新:27-9-2023 所有名称™属于其所有者